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洋溪民间舞蹈

洋溪民间舞蹈

关键词:民间舞蹈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娄底城市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ldcszx.com
  • 感谢 128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1192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 

  新化洋溪民间舞蹈有风俗舞、龙舞、狮舞、宗教舞等。
  
  风俗舞
  
  民俗舞优秀传统节目有《蝴蝶戏媒》、《采莲船》、《渔翁戏蚌》、《老汉背妻》、《踩高跷》。《蝴蝶戏媒》通过一旦一丑三逗、三扑、三捉等舞蹈动作和幽默的哑剧表演,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爱情的向往。《采莲船》道具为竹木扎小船,中拱船篷,四周贴花涂彩,下饰绿绸。一扮旦角,立船舱握舷边摇摆,一扮老汉在后荡桨。以八音锣鼓伴奏。《渔翁戏蚌》由二人表演。一扮蚌壳精(少女妆),一扮渔翁。以八音锣鼓伴奏加弦乐为音乐伴奏。舞蹈语汇大意:渔翁下海捕鱼,意外发现蚌壳精;欲捕之,旋遭戏耍,三次被钳;最后蚌倾心渔翁,定情结缘。《老汉背妻》一称"假背真"。由一人表演两角色,整个化装好像老汉背着他的妻子,体现老夫妻互相关心。《踩高跷》表演人数不定,均足扎木条,高三、四尽至五、六尺,化装居传统戏曲中的角色,如《十八相送》、《水淹金山》等。


  
  
龙舞
  
  龙舞有布龙、草龙、板凳龙、干龙船等数种。春节、清明城乡龙舞盛行。龙头大的叫狮子龙头,小的叫草龙头。舞龙时,龙前的大锣大鼓、龙后的龙钵锣鼓(或八音锣鼓)演奏造气氛。布龙用五彩布料罩于多拱竹架龙骨上,长数丈,每拱分别由一人执掌。草龙用稻草扎成,比布龙短小,舞法如布龙。板凳龙从益阳、常德传入,流行于洋溪镇。用长凳一端绑龙头,一端扎龙尾,四人各举一凳脚,前后翻滚转动。后改用布做龙身,龙头装木柄二,龙尾装木柄一,由三人各握一根。表演时,配打击乐,奏小调曲。干龙船亦流行于洋溪一带。其道具是龙船上的木龙头。每逢端阳龙舟竞赛后,余兴未尽,入夜将木龙头取下,人手各执一个,走街串户舞耍、比赛。由于道具太重,所以,舞蹈动作较简单,仅“单毛舞”、“双手舞”两种,步法也只有“左右上步”。
  

 

 

  狮舞
  
  从饰形与演技分,有肉狮、毛狮、文狮、武狮等几种。民国初期多肉狮、文狮,民国末期多毛狮、武狮。文狮表演“母带子”、“舔毛”、“打滚”、“玩球”等;武狮表演扑、跳、翻、腾等表现力度的动作,技艺精湛者两桌相叠亦能跳上蹿下,双狮可同桌表演,其舞蹈徒刑有“白马现蹄”、“太公钓鱼”、“观音坐莲”等。民国20年后,县内还出现高脚狮舞。一人表演的布袋狮舞又称为“耍毛狮子”。 


  
  宗教舞
  
  宗教舞有“搬开山”、“土地公婆”、“庆六娘”、“判官扫街”等。“搬开山”缘起张五郎神话故事。传说“五郎”是樵夫、猎户之神,善变化,能伏一切妖魔表演。表演者戴假面,其状如门神,额宽、颚翘、眼鼓、口大、脸色红黑相间,身着僧袍道服,执长柄柴刀。在锣鼓声中,上下左右起舞耍刀,舞姿粗犷,节奏自由,动作生活化,内容多生活琐事、趣闻,以谐声逗笑。“土地公婆”由二人表演,分别戴上“土地公婆”面具,各执龙头拐伏,模拟饲养六畜劳作状况,动作迟缓,配巫乐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