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娄底历史名人概述

娄底历史名人概述

关键词:历史名人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娄底城市在线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www.ldcszx.com
  • 感谢 hnld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982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  娄底位于湖南中部,山青水秀,被誉为湘中明珠,这里人杰地灵,曾出过不少名人大家,清代大儒曾国藩,革命家蔡和森,世界著名医学家李振翩等,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。

 


  蔡和森(1895~1931),复姓蔡林,字润寰,号泽膺。原名和仙,学名彬,湘乡县永丰(今双峰县永丰镇)人。

  蔡和森13岁进蔡广祥辣酱店当学徒。出师后,入永丰国民小学三年级;半年后考入双峰高等小学堂甲班。辛亥革命胜利时,他带头剪辫子,反清情绪激烈。
  1913年秋,蔡和森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,与毛泽东结为好友。常与毛泽东等去湘江游泳。1925年秋转入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后,仍与毛泽东等密切交往。次年暑假,蔡又同毛泽东徒步游学,作社会调查,游历了浏阳、湘阴、岳阳等地。在杨昌济、徐特立等老师的指导下,蔡、毛以浓厚的兴趣钻研文学、哲学、史学,关注社会问题,寻找救国道路。李立三曾说:“早在‘五四’运动以前,在湖南的青年中就盛称毛蔡之名,而奉之为表率。”
  1918年4月,蔡和森与毛泽东等为集合同志,“改造中国与世界”,发起成立新民学会。不久,吴玉章等在北京倡导赴法勤工俭学运动,蔡和森受新民学会委托,赴京筹备留法事宜。在京期间,他怀着强烈的救国深情和求知欲望,拜见了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陈独秀、李大钊、蔡元培等,在他们的思想影响下,加入少年中国学会,阅读大量有关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经验的书刊,提出了“仿效列宁”和“加倍放大列宁之所为”等观点,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。
  1919年12月25日,蔡和森与母亲葛健豪、妹妹蔡畅及向警予等,从上海启程赴法勤工俭学。在法期间,蔡与向警予结婚,被毛泽东称之为“向蔡同盟”。他俩共同探讨,“猛看猛译”法文书报,很快掌握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,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。1926年初,蔡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第六次扩大会议。次年4月回国,参加领导大革命运动。坚定地站在斗争第一线,与国民党右派及中共党内机会主义错误路线进行坚决斗争。大革命失败后,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巡视员等职。在党的“六大”会上指出,党要注意“左”、右两种倾向,并指出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武装割据的可能性。1931年3月,以党中央代表身份赴香港主持广东省委工作。6月10日,在一次海员工会会议上,被叛徒出卖被捕。两天后,被香港英帝国主义引解到广州国民党监狱。在狱中受尽酷刑,几度昏死。8月4日,被国民党反动派拖至监狱墙边,用铁钉将四肢钉在墙上,然后用刺刀一刀一刀地戳其胸膛。蔡和森坚贞不屈,严守党的机密,直至壮烈牺牲。
  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:“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,和森同志都做到了。”邓小平于1979年为他题词:“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之一,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,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。”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《蔡和森传》。1987年,双峰县城建立蔡和森同志纪念馆和蔡和森同志纪念碑。
   

 


  陈天华(1875~1905),原名显宿,字星台,亦字过庭,别号思黄,清新化县知方团(今荣华乡)人。母早逝,父为塾师,幼从父识读,因家境贫寒,乃营小卖以补济,然坚持好学不辍。常向人借阅史籍之类书籍,尤喜读传奇小说,亦爱民间说唱弹词。

  光绪二十一年(1895),陈天华随父迁居县城,仍以提篮叫卖为生。后经族人周济,入资江书院读书,刻苦博览二十四史。二十四年,考人新化实学堂,深受维新思想影响,倡办不缠足会,成为变法运动的拥护者。二十六年春,考入省城岳麓书院,成绩名列前茅。其时,莅湘某令识其才,欲以女妻之,陈效法汉时霍去病“匈奴未灭,无以家为”,乃婉言谢绝,说:“国不安,吾不娶”(直至蹈海报国之时,终身未娶)。次年转入求实书院。光绪二十九年(1903)初,入省城师范馆。是年春,获官费留学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。不久,逢沙俄企图侵占东北三省,引发拒俄运动,祖国正处主权沦丧境况,陈破手血书寄示湖南各学堂。湖南巡抚赵尔巽亦为感动,亲临各学堂宣读,并刊登于官报,还饬令各府、州、县开设武备讲习所,使湖南全省拒俄运动士气更加高涨。陈天华在日本积极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。还“日作书报以警世”。同年,先后撰写《猛回头》和《警世钟》两书,以血泪之声,深刻揭露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清廷卖国投降的种种罪行,风行于世,影响甚大。次年初,回到长沙,参与组织华兴会,与黄兴等密谋准备长沙起义,事泄未成,又被迫流亡日本,入东京法政大学。此时,陈结识孙中山。光绪三十一年七月,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,陈天华为重要发起人之一,在书记部工作,任会章起草员,又任同盟会机关报《民报》编辑,发表《最近政见之评决》、《中国革命史论》,《狮子吼》等政论和作品,引起强烈反响。十一月八日(1905年12月4日),陈天华在东京参加了抗议日本政府《取缔清、韩留学生规则》的斗争,十一日写绝命书,决心以死来激励国人“共讲爱国”。十二日,在东京大森海湾投海自尽,以死报国,时年三十岁。次年闰四月初一,其灵柩经黄兴、禹之谟倡议筹办运回长沙,各界不顾官方阻挠,决定公葬于岳麓山。初七(5月29日)举行葬仪,长沙全城各校师生纷纷参加,送葬队伍达数万人,绵延十余里,凄凄哀歌,湘江为之悲鸣,麓山为之低垂。送葬队伍由朱张渡、小西门两处渡河,“适值夏日,学生皆着白色制服,自长沙城中望之,全山为之缟素”。军警站立一旁,亦为之感动,不加干涉。

 


 


  曾昭燏(1909-1964) 中国女考古学家、博物馆学家,双峰县荷叶镇人。193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,1937年获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硕士学位。1938年回国,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。建国后,任南京博物院院长、江苏省文管会副主任,第二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,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。曾参与大理南诏国遗址调查和彭山汉墓发掘,主持发掘南唐二陵和沂南画像石墓,著有《博物馆》等多部学术专著。

 


  谢家泽(1911-1993) 中国水文学家,新化县人。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,1938年获柏林工科大学凭证工程师学位。1939年回国,曾任中央大学、交通大学教授。建国后,历任南京大学教授、水利部水文局局长、中国“人与生物圈”国家委员会委员、国际水文组织中国委员会理事长、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等职。

 


  曾国藩 (1811~1872),字伯涵,号涤生,原名子城,派名传豫,清湘乡县荷叶塘(今双峰荷叶乡)人。23岁取秀才,入县学;24岁入岳麓书院,中举人;道光十八年(1838),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,赐同进士出身,入翰林院,从倭仁等习程朱理学,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、侍讲学士、文渊阁直阁事,后擢内阁学士、兼礼部侍郎衔,升礼部右侍郎、署兵部左侍郎。曾两次上疏,为清廷出“教诲、甄别、保举、超擢”之策,为朝延赏识。道光三十年,署工部左侍郎。咸丰元年(1851),署刑部右侍郎,咸丰二年,署史部左侍郎。是年四月,出任江西乡试正考官,忽报母丧,告假回家守孝。
  其时,太平军从广西进军湖南,围长沙,克武昌,轻取沿江州县,江南大震,咸丰二年十二月,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。曾以罗泽南的乡勇为基础,“别树一帜,改弦更张”。创办以“忠义之气为主”的湘勇,将办团与办练分开,着重练勇,网罗罗泽南、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学信徒,以及同乡、同学、亲友为骨干将领,知识分子为营官,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,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。利用封建宗法关系作为维系湘勇的链条,士兵由营官招募。每营士兵只服人营官一人,整个湘勇只服从曾国藩一人,形成严格的封建隶属关系,较绿营兵战斗力强。他驻衡州,造战船,劝捐助饷,大事训练。咸丰四年(1854),湘勇练成水陆两军17000多人,成为镇压太平军、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。


  曾国藩治学严谨,崇尚儒学,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,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“义理、词章、经济、考据”四门学问,有独特见解,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。他提出“早、扫、考、宝、书、蔬、鱼、猪”的“八字家训”,反映了曾“修身、齐家”的封建道学思想。所为古文,卓然成家。文秉桐城派之衣钵,为一时所宗。其家书、日记,人颇称道。其著述多收入《曾文正公全集》,计128卷;今辑有《曾国藩全集》。
  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